自2009年8月份九部門發布《國家基本藥物目錄(基層版)》(下稱《目錄》),至今已過去9個月的時間,而圍繞該《目錄》的后續相關文件也遲遲未見出臺,并遭遇眾多醫藥企業呼吁“暫緩”執行,由此,相關文件何時出臺徹底進入“靜默期”。
《第一財經日報》日前分別從衛生部和相關渠道獲悉,《國家基本醫療目錄》(暫定名)正由衛生部抓緊制定,目錄將根據現有國民主要疾病譜和衛生經濟學測算,將國家基本藥物與病種治療相對的形式推進,而不再簡單地圍繞“藥品”做文章。
而這被業內普遍看作是對《目錄》的及時修正。
《目錄》后進入“靜默期”
按照醫改時間表安排,包括化學藥、中成藥在內的307種藥物品種在列的《目錄》公布后,《國家基本藥物目錄(大醫院版)》、《國家基本藥物招標采購規范》等系列文件應相繼發出,但時至今日,涉及縣以上醫院使用基本藥物的品種和相關招標采購規范仍未出臺。
而相關部門對此的表態也逐漸“模糊”,最近一次的明確官方表態是衛生部相關負責人在某論壇上發布的,“2月底前出臺大醫院版基本藥物目錄”,但時間已進入5月,卻依然無果。此后,再沒有主管方面主動提及,徹底陷入“靜默期”。
有接近衛生部的專家告訴記者,時間一再延后原因復雜,一方面,從目前現狀來看,基本藥物制度本身尚待探索,一些明顯的設計不足直接導致了實施過程中出現困難;另一方面,由于涉及生產、經營等產業鏈條,影響廣泛,國家也不希望一蹴而就,先行以基層版目錄摸索經驗。
不僅如此,此間,作為付費方的人保部主動發布醫保目錄,率先劃定了基本藥物邊界,使基藥大醫院版的出臺更為被動。
而在《目錄》施行7個多月后,醫藥企業對于大醫院版的期待也在明顯下降,因為入圍目錄并不能直接帶來市場份額的明顯擴大,反而是各地混亂的招標讓各家生產、經營醫藥企業疲于應付、苦不堪言,甚至有很多醫藥企業直接呼吁“大醫院版目錄緩行”。
《基本醫療目錄》或將推出
“《目錄》是個早產兒。”日前,中國醫藥(600056,股吧)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公開表示了他的擔憂,“如果按照現在的做法,這項制度恐怕很難做下去。”
于明德是《目錄》的力挺一方,他建議國家盡快出臺《基本醫療目錄》,為《目錄》劃定邊界,“否則口子越開越大,多少錢也負擔不起。”
目前,業內流傳再三縮減后的大醫院版《目錄》品種為460多種,若按此數字計算,兩個版本的基本藥物目錄總數已經在760種上下,國家負擔必然大為加重。
按照于明德的設想,國家不如索性對《目錄》內品種實行全部免費供應,他告訴記者,這筆費用測算下來大致在700億元上下,在8500億元的醫改投入中完全可以負擔,而國家埋單,相關的配送權之爭等現階段招標問題也將迎刃而解。
但他也承認,目前政策已經開弓,估計大幅度調整很難,而先確定《基本醫療目錄》就是眼下最現實的“好辦法”。
他告訴記者,概念設計上,基本藥物應該是根據國家對疾病劃分而服務的藥品,應該是為了“治病”而“定藥”。但現在在沒有國家基本醫療病種目錄的情況下,先“早產”出《目錄》,“目錄多,許愿多,最后造成的政策推進困難也就多,國家負擔不起,最后難免走形,達不到設計初衷。”他說。
而不少醫藥企業對于即將出臺的《基本醫療目錄》持謹慎樂觀態度,“要看基本疾病怎么劃分,因為治療藥物很多,應該以什么標準選擇。”
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醫藥企業負責人更直言:“醫療目錄并不能解決目前企業最直接遭遇的招標問題,配送權還是要爭,每個省的地方保護還是要去面對,這些問題不是《基本醫療目錄》能夠解決的。”
衛生部規劃財務司副司長王玉洵日前表示,《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規范》和《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工作監督管理辦法》兩個文件將于5月出臺,但由于這兩個文件并不覆蓋基本藥物司負責的基本藥物招標工作,國家基本藥物未來的招標仍然面臨政策缺位的困境。